近日,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。在此前的论坛中,参会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少有趣的问题,也解答了许多困惑,他们不只聚焦各自的科研领域,也关注教育、艺术、社会学……脑洞大开,畅所欲言,令人印象深刻。
在今年的少年英才交流对话会上,从全国遴选出的80余名“小科学家”成为主角,向顶尖科学家分享科研收获、发起科学之问。
00后“小科学家”引关注
论坛会上虽是“众星云集”,却有两位屡获科创奖项的00后科学少年,吸引了大家的关注。她们在论坛上的提问得到”最强大脑”科学家们的称赞。她们的教育培养之路有何与众不同?让小奇去带你研究~
▲姬聿佳▲
据青年报报道在论坛会上,来自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的00后姬聿佳,自信而又从容地用英语向南加州大学剑桥学院院长雷蒙德·史蒂文斯提问了脑科学的最新进展。姬聿佳虽然才高二,已经屡获科创奖项。
而来自上海市市西中学的张颖周则是一名难倒了化学老师的“问号少女”。她制作了一个基于定量地反应模拟器的化学游戏,说的通俗一点就是限定在水溶液当中的离子反应。小奇也要为她的聪明才智点个赞了。
▲张颖周▲
小奇了解到,她们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,弹奏乐器、热爱运动是科学探索之余,转换思维的最佳方式。能在实验室做实验,还能在排球训练场上潇洒扣球……将科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也让她们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科学探索。
专家观点:教育与创新
(图源:文汇网)
图灵奖得主约翰·霍普克罗夫特在开幕式上演讲中谈到本科生教育,他发现中国的高校过于注重国际声望,把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。他认为,现在高质量的本科生数量远远无法达到社会需求,应该更关注如何提高所有学生的教学质量。
“我曾经想让读者了解三岁前婴儿的智力成长规律,让家长们重视早前智力开发。于是我找到了一家一流出版物的编辑,探讨如何出版或传播一册更好的相关读物。但是他说你太愚蠢了,读你文章的人早就知道了,但是一大半的人都只看手机,所以,你要有一个社交媒体的策略。”
霍普克罗夫特认为,如果要继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决策,就需要让公众不断地了解科学,沟通和传播极为重要。
“小科学家”是怎样炼成的?
其实早在历届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,中国的“小科学家”就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。
当时年仅15岁的谈方琳凭借课题“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”在“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”中,获得了主席奖和一等奖,连续两年受邀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,获得两次“最年轻的科学家”。
2004年小谈方琳出生了,他的父母都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,父亲谈胜利是一名数学老师,在这样书香门第的环境下成长,也就注定了她的不平凡。
谈方琳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很大的乐趣,父亲作为数学系的教授,在数学学习上也给了谈方琳很多帮助和支持。而且他的父亲特别懂得激发和培养谈方琳的兴趣。
谈父感觉十分欣慰也十分自豪,而谈方琳自己也没有因为自己有过人的天赋而懈怠对学习的态度。
在父亲的启蒙下,谈方琳在小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对数学未知领域充满探索精神,而谈家家风开放,对于谈方琳对数学的热爱,全家都非常支持。
对于谈方琳一些未知的方面,尽管是自己不了解的地方,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让女儿去了解学习。
小奇有话要说
谈方琳曾说过她并不是什么天才、神童,她只是一个对数学拥有无尽兴趣的普通学生。无论是谈方琳的科研精神,还是心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,也希望她能越来越好,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。
作为家长,也可以借鉴谈父的教育方法。从小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,激发和培养孩子对学的兴趣。
当然,也有很多网友表示这些“小科学家”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的环境比较优越。愈加反映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的问题。也正如约翰·霍普克罗夫特所说,我们的教学质量应该要提高。
其实在教育改革下,我们国家早就开始重视素质教育,并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。毕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早就过时了,“鸡娃”也被国家明令禁止了。
启蒙教育也并不是让孩子超前学习,而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兴趣,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天赋。我们相信 ,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都会有闪光点。永利集团也愿意和家长们共同努力去发现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