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期永利集团育儿话题来到了一个许多家长有着“切身之痛”的育儿难关:孩子什么时候最让人头疼呢?相信很多爸爸妈妈的回答会是:孩子变成“哭泣包”的时候!如果孩子总是以「哭」要挟,稍不顺意就闹,我们该如何解决呢?
@小阳妈妈:
我们家小阳4岁了,逢哭必有“妖”,不是要求买玩具,就是想多玩手机、多看电视。前两年吧,我觉得娃还小,哭哭闹闹也正常,也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,基本是有求必应。但这都4岁了,小阳跟掌握了“杀手锏”一样,生活中一不满足他,就大哭大闹!气“死”人了!
@曦曦妈妈:
我举个例子吧,我们家孩子非常喜欢吃冰淇淋,原来我们限定他一周可以吃一根。但实际情况是经常超额食用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每次都会撒娇,撒娇不成就开始在家“一哭二躺三打滚”,有时候家里老人过来带几天孩子,一看孩子为根冰淇淋哭成这样,心一软就妥协了。作为父母,我觉得孩子老用哭要挟大人非常不好,但是也找不到解决办法,真苦恼!
当孩子经常用“哭”的方式来让家长答应自己的要求,家长们有的受不了便妥协答应,有的却早已熟练运用“摆烂式”育儿,只静静看着孩子闹,直至闹不动为止。
比如: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化身“熊孩子”倒地不起,趴在地上撒泼打滚。旁边家长不仅不会妥协,还会配合“表演”:我就静静看着,理你一下算我输;当孩子躺地痛哭时,父母也没闲着,玩玩手机、拍拍照片,发朋友圈都有新鲜素材了;有些父母还会使出大招,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,开始“你躺我也躺”模式。
是就地妥协?还是摆烂式育儿?面对孩子的“要挟式”哭闹,家长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?
一、正确面对孩子的哭闹
哭,其实是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保留下来的生存技能。通过哭,孩子可以得到食物、玩具、安抚等。在孩子的短暂生活经验中,哭是表达需求的方式,也是实现期许的方式。
孩子的哭,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。当Ta学会用语言或者行为表达需求的时候,用哭作为索求的手段,就应该被“戒”掉。此时,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,并且明确告诉Ta:“哭”是换不来需求和满足的。
但同时,哭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。受挫时、难过时、害怕时……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,哭都是一种本能的情绪释放渠道。
所以当孩子哭闹时,爸爸妈妈们应该先冷静下来,帮助孩子将情绪和问题分开解决。耐心地感受孩子的情绪,让Ta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儿。哭闹过后,孩子逐渐恢复平静,再和Ta一起理智地处理问题。先感受情绪,再理性思考,才是应对孩子哭泣的正解。
二、孩子在外撒泼打滚怎么办?
劝慰孩子需要时间,如果是在家里,爸爸妈妈们可以慢慢帮助孩子平复情绪。但如果是在公共场合里,孩子持续哭闹既丢人又影响到了秩序,该怎么办呢?
在文章开头,Chevady介绍到了有的家长会开启“摆烂式”育儿,跟孩子耗到底。这种方式看起来颇有效果,但其实并没有解决孩子哭闹不止背后的根本原因。
那家长还可以怎么办呢?在这里,Chevady想和大家介绍李玫瑾教授提出的“一做四不做”原则。
(1)“一做”原则: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的,闹没用,实在想闹就继续闹吧。
孩子的请求不合理,家长完全有权利拒绝,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。这样做并不是狠心,而是在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,告诉他有些事并不是“你小你哭你就有理”。
一旦家长觉得孩子当众撒泼太丢人而选择妥协,孩子会抓住大人这个弱点,没完没了。
(2)“四不做”原则:不骂、不打、不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、不假装离开。
家长们都知道,在孩子耍性子时,讲大道理和打骂都是无用功。而把孩子单独留下,不安全也没有教育意义。
所以,在街上特别是有外人的场合,面对孩子哭闹,父母应该将孩子抱起直接回家或者找一个安静的环境,看着Ta,进行一对一的管教。
同时,李玫瑾教授还提出在哭闹的过程中,孩子也有3次“睁开眼睛”的时候:
第一次睁开眼睛:孩子是想看家长有没有关注自己,这时候家长只需要盯着孩子就可以了;
第二次睁开眼睛:孩子看着家长依旧无动于衷,心里会想:他们怎么不来哄我;
第三次睁开眼睛:孩子就会停止哭泣,因为此时自己觉得哭也没有用。
爸爸妈妈在看到孩子已经发泄完情绪后,再进行沟通、教育、道理输入。更重要的是,要给孩子建立规则:不要用“哭闹”代替交流沟通来争取想要的东西,有事情要好好说。
三、小奇有话说
同一种哭闹,千万个缘由!在孩子的世界,也许哭闹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,也许是Ta们认为最能让大人实现自己需求的途径……
其实,孩子未必懂得什么是“要挟”,但Ta们却能在家长们给出的反应中找到方向。
所以,当发现孩子将“哭闹”误当做跟父母沟通、争取的方式时,不漠视、不烦躁、不妥协,有技巧有耐心地循循善诱才是每一位爸爸妈妈对待“成长迷途”中的孩子正确的做法。